以下是催化燃燒型和紅外吸收型 LEL 可燃氣體檢測儀的工作原理:
無焰燃燒產生熱量:催化燃燒式傳感器內有兩個元件,一個是檢測元件,一個是補償元件,它們通常作為惠斯通電橋的一個臂。當可燃氣體擴散進入傳感器的催化燃燒室時,會在檢測元件表面的催化劑作用下發生無焰燃燒。這些催化劑一般是貴金屬,如鉑、鈀等,能夠降低可燃氣體的燃燒活化能,使其在較低溫度下就能發生氧化反應.
溫度變化導致電阻改變:可燃氣體燃燒產生的熱量會使檢測元件的溫度升高,而檢測元件通常由具有正溫度系數的熱敏材料制成,溫度升高會導致其電阻值增加。相比之下,補償元件因未接觸可燃氣體,其電阻值保持不變.
電橋失衡產生電壓信號:由于檢測元件電阻值的變化,惠斯通電橋原本的平衡狀態被打破,從而產生一個與電阻變化相對應的微小電壓差信號。這個電壓差信號的大小與可燃氣體的濃度成正比.
信號轉換與濃度測量:產生的電壓差信號經過后續的信號調理電路進行放大、濾波等處理后,轉換為數字信號或標準的模擬信號,如 4-20mA 電流信號,最終傳輸給顯示儀表或控制系統,從而實現對可燃氣體濃度(以 LEL 為單位)的測量和顯示.
紅外光發射與傳輸:儀器中的紅外光源會發出寬譜段的紅外光,該紅外光通過特定的光學系統后,形成一束平行的單色光,然后射向裝有待測氣體的氣室.
氣體對紅外光的選擇性吸收:不同的可燃氣體分子對特定波長的紅外光具有選擇性吸收特性。當紅外光穿過氣室中的待測可燃氣體時,氣體分子會吸收與其特征吸收波長相對應的紅外光能量,從而使透過氣室的紅外光強度發生衰減.
紅外光的檢測與分析:經過氣室后的紅外光被紅外探測器接收,探測器將接收到的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。通過檢測紅外光在特定波長處的吸收程度,可以依據朗伯 - 比爾定律計算出待測可燃氣體的濃度.
數據處理與顯示:探測器輸出的電信號經過信號處理電路進行放大、濾波、數字化等處理后,由微處理器根據預設的算法和校準數據,將其轉換為對應的可燃氣體濃度值(以 LEL 為單位),并在顯示屏上顯示出來,同時還可以根據設定的報警閾值進行聲光報警等操作。